作者: 孔博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4-05-17 10:38
陳素景是曹州李派面塑第五代傳人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。作品《白蛇傳》《鐘馗嫁妹》《三打白骨精》《桃園三結義》《霸王別姬》《紅色娘子軍》《新疆豐收舞》《農村三姐妹》《楊家將》以及紅樓夢人物等大批作品先后榮獲國家、省市區級金銀銅獎,并被市檔案館、方志館、國花館及山東藝術學院等單位收藏。
5月13日,記者來到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穆李村面塑傳承人陳素景家里,一株株色彩艷麗的牡丹花面塑映入眼簾。“這些牡丹面塑作品,不僅可觀賞,而且可食用。”陳素景說,第33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期間,她翻閱了大量關于牡丹的書籍,選用了優質的小麥面粉、天然色素以及可食用膠水等材料,經過精心調配,又將面塑工藝與烹飪技巧相結合,最終研究出了這件兼具觀賞與食用一體化的“面塑牡丹”。同時,她還采用特殊的保濕技術,可以讓“面塑牡丹”在長時間的展覽下保持原有的色澤。
除了牡丹花,客廳四周一排排架子和桌子上還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面塑,憨態可掬的小動物、個性十足的卡通人物、仙氣飄飄的神話人物……一件件面塑作品惟妙惟肖、令人驚艷。
記者注意到,沙發上擺滿了各色的面團袋子。“以前制作面團是把白面和糯米粉混合,加入甘油、蜂蜜,用溫水和成面團,餳上半小時后,放入鍋中蒸半小時,出鍋后用甘油加顏色把面團揉勻,加入防腐劑。以前得提前一天做,現在面團可以買現成的,方便了不少。”陳素景拿起一袋面團邊揉邊說。
受非遺文化獨特魅力影響,面塑藝術吸引了許多人到穆李村學習。“非遺保護的關鍵是傳承,老一輩把這個手藝傳下來了,咱們也得繼續傳承下去,只要有人愿意學,我就會一直教。我愿意為非遺傳承事業盡自己的一份責任。”據陳素景介紹,截至目前,跟她學藝的大約有200多人,大多來自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西安、吉林、鄭州、南昌、青島等外地城市,有退休老人,也有剛剛畢業的青年。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門技藝,在搞創作、參展會之余,陳素景還把創作舞臺搬到了校園、文化館等地,讓面塑文化走進更多人視野。
文/圖 記者 孔博